当前位置:首页>
> 坐卧有节
  
坐卧有节
    1.起居养生,坐卧有节
    起居养生是佛教生活养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居养生要求人们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一是讲究科学生活。下面是其基本要求:
    (1)睡眠宜早,勿过十时
    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2)睡时宜一切不思
    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3)上床睡觉时不宜思考问题
    如有思想,切勿在床上辗转反侧,此最耗神,可起坐一时再睡。
    (4)午时宜小睡或静坐养神
    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5)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
    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毒。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日有日的规律,月有月的循环,年有年的往复。生物节律与人的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人的“生物钟”的运转和大自然的节律合拍、和谐、融洽,就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是起居养生中必须遵循的重要一点。
    一女居士向禅师请教:“为何太阳晨升暮落,人有生老病死?”禅师说“运也”,并讲了下面这番道理:
    公鸡破晓啼鸣,蜘蛛凌晨4点织网,牵牛花凌晨4点开放。海滩上有一种雄性螃蟹,人们称它“提琴蟹”,其颜色,白天变深,晚上变浅。这些奇妙的现象,说明在大自然里,一切大小生物的活动都表现为一定的节律性。
    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也是息息相关的。人如果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打破正常的生物节律,就会导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长寿,当须依自然规律科学生活才是。
    2、睡眠养生,适时充电
    清醒与睡眠是人类的生命活动中运作所必需的状态,因为睡眠是人的体力耗用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补充能量而休息的。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睡梦是佛法中梦幻光明的境界。睡眠之时,佛法不仅能够使人在睡梦中寂静安神,让人的身心得到完全的休息,特别当辗转难眠,睡不着觉时,使用此方法,可以使人容易入睡。
    一位佛教大师对睡眠的禅法总结和内心感受,做了如下的描写和记录:
    很舒服地仰躺在床上,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理进入最轻松舒适的状态,两手放在身体两侧,身体完全放松,整个身体的骨头全部放开放松,肌肉全部放松,完完全全地放松。
    现在开始想象:自己仰躺在一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当中,整个大地长满了鲜嫩的绿草,每一根草都是柔柔软软的,我们躺在上面是那么地舒适,那么地喜悦。
    天上阳光普照着,是蓝色的无云晴空。
    思想透明得如清水流入了大地,与绿草如茵的山谷完全融合在一起。
    身体便消失在如茵的绿草中。
    现在整个宇宙就剩下绿草如茵的山谷,天上是无云的晴空。
    慢慢地,整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开始消失了,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蓝色晴空当中。
    整个身体、心灵充满了觉醒的力量,十分舒适、喜悦,感觉处在很快乐、很安详的境界当中。
    现在整个蓝色晴空及绿草如茵的山谷消失在我们心中。
    这晴空越来越亮,越来越透明,整个宇宙就像透明的水晶一样,无边无际的透明水晶,很亮、很明澈。整个宇宙越来越亮,我们的心还能够察觉到这样的明亮。
    所有念头都像虚空中的流星一样,一个个自然地消失了。
    清晨,一念醒觉时,心也开始醒了,心十分清晰,十分明白,从宇宙的光明中醒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言:“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灵药。”
    自从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睡眠疗法后,人们很快就把这种治疗方法应用到了精神病临床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当时精神病的治疗开拓了新路。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用“睡法”来治疗疾病了。
    传说唐朝相国寺的和尚允惠得了癫病(现代医学所称的抑郁型精神分裂症),经过许多医生治疗,不见丝毫效果。允惠和尚的哥哥,立誓要治好允惠的病,便求助于孙思邈。孙思邈诊脉后说:“只要设法让病人安睡,醒来便可愈。”他给允惠和尚吃了很多咸的食物,半夜时分,允惠和尚大叫口渴,孙思邈令人再进咸汤少许。而后,他才用温酒调了些药粉给允惠和尚吃。允惠和尚渴极,一口饮尽。不一会儿允惠和尚便入睡了,过了两天两夜才醒过来。此时,其癫病已十去八九。病人经调理痊愈后,人们问孙思邈,此为何种疗法。孙思邈回答说:“睡法。”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加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曲折,几番大病,几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创作不衰。其中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与他良好的睡眠也分不开。他有诗曰:“形神操持美无穷,风雨泼天兴正浓。不远会心三昧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觉姿势要“四肢无一不稳处”。就是说睡时取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变动,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右侧卧可使心脏处于较高位置,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
    3.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佛家为讲经、念经、修禅,必须注意口腔卫生。
    东汉传人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已经谈到用杨枝洁齿,可令人“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有“朝嚼齿木”一章,详细论述了齿木的取材、形状、使用方法、揩齿的效果以及揩齿在印度流行的情况。印僧“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洗清静方行敬礼”。
    齿木可用柞条葛蔓,楮条槐柳皆可,“一头缓须熟嚼很久,净刷牙关”。《大正藏》卷五十四《释氏要览》中要求食后漱口,指出“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并认为杨枝有清热利口因之功效:“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
    敦煌石窟壁画中就记载着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即在中唐159窟一幅“梯度图”中,一和尚赤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杯,杯内放着一个类似于现代牙刷之物,右手则二指伸在嘴内揩齿。
    另有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的196窟“劳度叉斗圣图”,画一受戒者蹲在地上,左手执一长颈水瓶,右手用食指放在前齿上,状如今天的刷牙动作,形象生动,西壁还有刷牙图。牙刷是由柳枝做成的,它成为现代人们使用的牙刷的雏形。
    这些都表明,清洁口腔在僧侣中是普遍的。这一习俗亦为我国医家所重视。
    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方法,《寿世保元》引《金丹全书》说:“凡一切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中国医家把佛教徒的方法用医学来解释,并向民间提倡,成为中国民众的卫生习惯。
    刷牙能洁齿爽口,除去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繁殖和异物、异味刺激口腔。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牙膏上市,使用药物牙膏时,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牙齿和口腔,从而发挥药效。但是,在古代还没有真正的牙刷时,人们又是怎样清洁口腔和牙齿的呢?
    古代佛教僧侣外出化缘时,总是携带一根长短为十二指(25厘米左右),约小手指粗细的木条——杨枝,作为洁齿之“牙刷”。杨枝是其必备的“牙刷”,它又叫“齿木”。据晋《法显传》载,释迦在沙祗国“嚼杨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因此“齿木”被列为僧人必备的18种日常器物之一。僧人每天早晨及食罢,都要在屏处,将“齿木”的一头嚼成絮状,以剔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刮舌,用后即弃。
    《华严经》卷十一说:“初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佛家以杨枝治病,《僧祗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陀罗尼杂集》卷五载:“牙痛咒杨枝七遍,嚼之。”
    当然,佛家的“齿木”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杨枝”一种,凡“苦涩辛辣”的树木,如楮、桃、槐、柞条、葛藤等,均可作为“齿木”。
    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教从杨柳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并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记载,在196窟西壁就有晚唐时期刷牙的壁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刷牙史料。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教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可运用。
    4.沐浴养生,爽身祛病
    东汉时来华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现载《大正藏》十六卷,首先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并指出洗浴的卫生意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水,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大正藏》五十四卷《释氏要览》亦载浴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也论述了沐浴的意义和方法。
    在敦煌壁画159窟“梯度图”中,有一和尚坐在大浴盆中洗浴,另一和尚将头伸在木盆内洗头的图形,表述了佛家洗沐的普遍性。
    古代将洗头叫沐,洗身叫浴。《佛说温室洗浴经》详细阐述了人体洗浴方式:“人温室洗浴,愿令众生长夜清静,秽垢消除,不遭众患......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一者燃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这样可得七福:“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净,面目端正;三者身体常香,衣服洁净;四者肌体润泽,威光得大;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裳光饰珍宝。”在洗浴时加入草药更加有利于治疗一些疾病,保持身体健康。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沐浴习俗不仅影响到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云“佛浴”。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沐浴的地方叫温室。这种僧侣净身的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形成民间洗浴习俗。
    释迦牟尼把沐浴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热水浴和冷水浴。释迦牟尼认为,这两种沐浴分别具有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他自己就曾在因感冒引起风湿性局部肌肉酸痛时,用牛奶涂抹全身,然后将身体浸入热水中来进行治疗。
    佛教认为:热水不仅可以清除人身上的污垢,使皮肤色泽鲜亮、光滑细腻,而且可以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眼清目明,病痛减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洗浴的温度和时间,一般应以自己感觉舒适为最好。如要想通过洗浴来达到镇静的目的,则应在36—37℃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为宜。
    热水浴的种类,可分为天然温泉浴和人工热水浴两种。人工热水浴又分为蒸汽浴和热水浴两种。蒸汽浴在温室里进行,而热水浴则在浴室里进行。
    进行蒸汽浴的温室,铺有两层上窄下宽的瓦,里面放着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炉子,洗浴时将其点燃。温室只有一个人口,没有窗子,只开有两个内侧大、外侧小的孔。炉子点燃之后,室内温度迅速上升。当身体出汗以后,把用豆类(大豆、小豆或扁豆等)磨成的粉抹在身上,以除去身上的污垢。
    如果是病人洗浴的话,则把具有药用功效的香木(如檀香等)粉末混合成的香料制成洗浴粉采使用。洗净身体以后,还要在身上涂一层油。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普通人,而僧侣们除了生病的时候以外,是禁止往身上抹油的。
    有记载说,释迦牟尼在背部肌肉酸痛时,就曾用泡有香料的热水洗浴身体。另外,用于治疗疾病的,除了香料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药物,这样的药浴也可以收到治疗效果,其具体方法是:
    ①先在身上涂一层油,用热水洗掉,然后再喝牛奶。
    ②在身上涂上牛奶,然后在热水中洗浴。
    ③身上涂上香油后进行按摩,然后用泡有香料的热水洗净。
    药浴可以温暖身体,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草药中的芳香油可以刺激皮肤,草药经过浸泡后析出的有效成分对人体也有良好作用,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但是在印度那样气候炎热的地方,除了病人之外,很少有人直接洗热水浴,一般都是洗冷水浴。
    在进行佛教医学意义上的热水浴时所使用的药物,如香料疗法中所用的菖蒲、檀香、薄荷等香料,现在仍然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这里我们将向大家介绍针对具体症状而采取的温浴疗法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以及其中所使用的药物及其疗效,都来自前代流传下来的寺院药物学书籍的记载。
    干萝卜叶治畏寒症:把干萝卜叶放入浴池中,制成药液后洗浴,可使身体变暖,对畏寒症有疗效。将菖蒲叶泡在水中洗浴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石榴花治带下症:用石榴花制成药液洗浴身体,可治疗带下症。
    紫苏叶和桃树叶治痱子:将紫苏叶和桃树叶混合后放入水中进行洗浴,可以治疗痱子。用樱花树叶泡水洗浴也同样有效。
    牛扁全草治溃烂:在浴池中放入整株牛扁草,浸泡后入浴,可以治疗溃烂。
    樟木枝和叶治疗风湿病:采集樟树的枝和叶进行药浴,或把爵床全草晒干后使用,均有祛除风湿的功效。
    无花果叶治痔疮:用无花果的叶子洗药浴,对痔疮有疗效。
    桃树叶治湿疹:将桃树叶放入浴池中浸泡,然后浴身,可治湿疹。
    艾蒿叶和茎治腰痛:如果用艾蒿的叶和茎泡入水中洗浴的话,腰痛有望减轻和消失。
    无花果治风湿病:用无花果做药有相当多的效能,如果将它的干叶子放入浴缸中洗药浴,能治风湿病。
    5.运动养生,健身增寿
    佛家不但重视坐禅修内功,而且重视外功。《摩诃止观》有言:“若坐时心地清凉,喜悦安快,是时应坐。若坐时沉昏,则抖擞应行。若行时散动疲困,是时应坐。若行时恍焉虚寂,是时应行。”许多寺院有尚武的风气,在养生保健上达到动静结合。达摩《易筋经》就提倡静坐与练武结合。这种动静结合,文武相配,有张有弛,更有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舒通经络,强壮筋骨,养体保健。
    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绘有14个菩萨练功的画面。其中7位菩萨在禅坐修身,类似静功,虽姿势各异,但已达到入静的境界。另外7位菩萨,仿效猴子望月、金鸡独立等动物之态,在做动功的修炼。颇似五禽戏。
    佛教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肌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肌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运动是养生的极好方式。
    2000多年前,《吕氏春秋·尽数篇》就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可见,古时候的人就已经懂得运动可以长寿,不运动就会生病的道理了。
    据说世界上最长寿者要数中国的李庆远和慧昭和尚。李庆远,1679年生于云南,90岁入川。于1935年卒于四川开县,享年256岁。《中国名人大辞典》记载:“慧昭自姓刘,为唐鄱阳王体业之曾孙,年已290岁。广求为弟子,遁去,不知所终。”他们生前都爱好运动,李庆远喜气功、拳术,慧昭和尚喜云游。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能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的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并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提高肌体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的动作更加灵活轻巧,反应更加敏捷、迅速。
    可见,时常运动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即所谓的“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坚持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每爬一级楼梯,据说可延长寿命5.5秒。
    日本专家调查表明,人老脚先衰,脚力强者心脏强。想高寿者一定要坚持步行,这样可减轻动脉硬化、降低血压及胆固醇。
    我国的长寿老人80%—90%是体力劳动者。研究者证实,野象在森林中可活200年,在动物园最多活80年;野兔可活15年,家兔只能活4-6年。
    运动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能使人健康长寿,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武术大师吴图南就是最好的证明。
    吴图南幼时体弱多病,曾患过肺结核、黄疸肝炎,还因癫痫抽风,致使右腿比左腿短约两厘米。家里人都以为他活不成了。 9岁时,幸得清朝太医李学裕为他诊治。李太医说:“他这病光吃药不容易好,最好能配合习武练功。”于是他拜太极拳名家为师,学习武艺。练了一年多,他脸色红润,身体也结实起来了。经过十多年的刻苦磨炼,他学会了各种太极拳和刀、枪、剑、棍等技艺。从此,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
    进入晚年,吴图南每天早晚坚持练太极拳,每次都练得很认真,还请别人将其每个动作都拍了片,多达400多张,他自己从透视片上看每个姿势,遇有不符解剖之处,便逐一校正动作,使运动更为有益于生理活动。
    由于坚持练拳,吴图南在百岁之龄,仍健康如昔,精力充沛,记忆力强。他晚年仍坚持从事武术史和太极拳的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在 “国际太极拳表演观摩会”上,以其炉火纯青的拳术,而荣获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
    吴图南一生的实践和长寿的事实,证实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延长寿命这一论点,从而使人们领悟出这么一个道理:人的身体是由小而壮,由壮而衰,由衰而老,由老而死的,虽然这种自然规律不能改变,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运动,把中间的过程拉长,推迟人的衰老,延长人的寿命。
(本文已被打开过8724次)    
  

      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